教学动态

首页 > 教学动态 > 正文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初赛选拔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5-06-10 09:34:28      来源:公外部

根据《关于举办2025年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通知》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我部教师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公外部实际情况定于2025年6月3日组织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初赛选拔工作。现将本次初赛的组织效果、举办效果与亮点等汇总如下:

一、工作背景与目标

本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旨在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改。大赛致力于:

1.锤炼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核心能力。

2.促进教学理念更新:引导教师探索新课程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3.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为教师提供切磋技艺、展示风采、相互学习的宝贵机会。

4.发掘培养教学骨干: 选拔和表彰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能精湛的优秀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推动教学质量提升:营造重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大赛筹备及实施阶段

1.选拔领导组成员

为保障初赛公平、有序开展,系部成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初赛选拔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李彤(公外部主任,副教授)

副组长:周丽敏(公外部副主任,教授)

成员:杨巧章(第一教研室主任)

      赵慧(第二教研室主任)

      田爱青(听力教研室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赛事安排、资格审核及评审监督,确保选拔流程符合校级大赛要求。

2.比赛细则及评分标准

我部在5月22日收到学院通知后便在部门群里发布初赛通知。前期筹备与资格审核。首先明确参赛条件(来校工作满1年、年龄≤40周岁、近三年考核合格且无师德失范行为)及选拔流程。但是基于我部门实际情况放宽了年龄限制;然后以教研室为单位推荐、领导小组资格审核,最终6位青年教师符合条件并报名参赛,充分体现“全员参与、择优推荐”原则。

制定比赛评分标准。参照学院发布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评分标准的初赛设置(“教学设计评审(30%)”“现场教学展示(50%)”“教学反思汇报(20%)”),对具体的评分细则做了适当的调整。

3.比赛阶段:

1.赛程安排:简述赛程,如初赛(材料评审)、复赛(现场说课/片段教学)、决赛(完整授课/综合展示)]。

2.比赛内容与形式:

教学设计:参赛教师根据指定课题或自选课题提交教学设计方案,体现新课标理念、目标设定、学情分析、过程设计、评价设计等。

现场展示:以说课形式阐述教学设计的思路、理论依据、重难点突破、创新点等。时长10-15分钟。

教学反思:授课后即时对教学效果、目标达成、优缺点等进行反思分析。

三、参赛教师表现与亮点

1.教学理念先进:绝大多数参赛教师能自觉践行“学生中心”理念,教学设计注重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实践应用,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技术融合深入:教师普遍能熟练运用多媒体、交互式白板、在线平台、学科工具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提升了课堂的生动性、互动性和效率。智慧教学手段的应用成为普遍亮点。

3.教学基本功扎实:参赛教师展现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课堂驾驭、板书设计、教态仪表等基本功。课堂组织有序,师生/生生互动有效。

4.反思能力增强:教学反思环节质量普遍提升,教师能结合课堂实际,深入分析得失,体现较强的反思意识和改进意愿。

5.大赛过程成为一次大型教研活动,激发了教师钻研教学的热情,促进了校内、区域间的教学交流与研讨。

四、评审反馈与问题总结

1.部分课堂“深度”不足:少数课堂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对学生高阶思维(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深度学习的设计引导有待加强。

2.技术应用与教学融合需深化:个别教师存在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情况,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支撑度有待提高。

3.学情精准把握有待提升:部分教学设计对学情的分析不够深入具体,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有效处理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4.评价设计相对薄弱:部分课堂的教学评价设计相对简单,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运用不足,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五、未来工作建议与展望

1.深化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持续开展教育技术培训,鼓励教师探索技术赋能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技术应用的适切性和有效性,关注AI辅助教学的探索。

2.加强学情研究与个性化教学:推动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利用数据精准诊断学情,探索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的有效路径。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设计并实施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4.推广优秀经验成果:通过示范课、工作坊、教研活动、在线资源库等多种形式,推广大赛中涌现的优秀教学案例、经验和方法,扩大辐射效应。

5.建立常态化练兵机制:将教学竞赛的精髓融入日常教研和教师培训,形成“人人参与、常态练兵、持续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